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信息 > 行业知识 >

返回首页 >>

行业知识

土生土长的艺术之树

时间:2012年07月27日 【字号: 【推荐】 【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

 土生土长的艺术之树

转载自文通网        作者:陈海玉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闺阁少妇,农家老妪,炕头围坐,切磋技艺,手起刀落,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人物、鸟兽、花卉、鱼虫便栩栩如生,异彩纷呈。贴在窗户上、墙壁上,于是满室生辉,人有精神,物有情韵,这就是剪纸。因其大多贴在窗户上,因此,中阳人又称其为窗花。
  中阳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植根于民众之间的艺术,它汲五千年黄河文化之乳汁,长华夏文明之沃土——黄土高原,经风雨历寒暑,色愈艳味愈芳,妖娆于黄河之滨,香飘在吕梁山上,民风、民俗、人文精神,就在这小小剪刀之下汨汨流淌,直至久远中阳地处黄河流域中段,黄土高原腹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战国设邑,西汉置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出土过国家一级文物;发现过古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遗址和古代城池遗址多处。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在中阳山城的街道上,曾建有十三座石牌楼(坊),其气势恢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瑰丽的古代文明滋润了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土、野、香、淳的民间艺术,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其中民俗剪纸是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成为全县人民历来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享誉海内外。
  植根黄土 一枝独秀中阳民俗剪纸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代表,是植根于黄土地上的一朵夺目的艺术奇葩。它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观念及思维意识,折射出中华民族艺术历史发展的倩影芳踪。透过中阳民俗剪纸,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祖先关于天、地和人物的朴素的哲学观念,可以了解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老的民间风俗和历史文化。中阳剪纸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底蕴,淳朴的信仰意识,鲜明的地域特色,因而一九九三年中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阳剪纸的传承者绝大部分是劳动妇女,她们从小受祖辈和社会民俗文化、民间习俗的影响与陶冶,大都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镂剪、刺绣、捏塑的手艺,所以说中阳民俗剪纸能汇千古丰厚之民风,集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一体,世代传承,成为一种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二〇〇六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雕虫小技』的中阳民俗剪纸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更多中阳人的喜爱和栽培,成为中阳文化中的一株极其宝贵的艺术之葩。
  珍贵的东西不在于它的居尊处优、有至高无上的封号,而在于它的悠久历史积淀和饱含的人类情感。中阳剪纸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承载了远古文化和古老民俗,闪耀着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风采,剪刀尖上流出了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央美院博导靳之林教授(原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多次来中阳考察中阳民俗剪纸。他给予中阳剪纸以高度评价:『中阳剪纸刻印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足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地下发掘出来的猜测和想象的文化,却在中阳剪纸艺人剪刀尖上丰富地保存下来,这是历史的活化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俗熏陶一方文化。中阳民俗剪纸丰富地保留了原始、古淳、粗犷的特色,处处渗透着原始文化艺术的遗韵,一幅幅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庄严、神圣、质朴、厚重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其形式独特,而又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文化观念的不同,各区域的剪纸又有细微的差异,中阳民俗剪纸可分为三大地域:即南川河中下游,弓阳上顶山下,西山边远地区。南川河流域的剪纸是中阳剪纸的主体流向。王继汝的《十二月民俗》、《挂红灯》、《晋商》、《驱魔》、《老鼠囤粮》,曹其林(已故)的《抓鸡娃娃》、《坐莲》、《竹登梅》,高宝香的《祈雨》、《逛庙》、《逛九曲》,刘玉莲的《开锁锁》、《刘海撒金钱》、《民间谈唱一台戏》,刘金霞的《春禧》、《童子民乐》、《民宅新居》,崔春梅的《五哥放羊民歌》、《柏洼山景》、《农民新貌》、《母亲》,王春秀的《民俗风》,康翠娥的《市场》、《龙虎擂台》等,风格细腻典雅、是中阳剪纸的优秀代表。刘家坪弓阳上顶山下的马爱莲、车亮娥、李爱萍剪纸风格纯朴粗犷、刚健朴实。西山地区姚玉珍的《十二生肖》、《拜寿》,高翠萍的《坐莲》,高猪翻的《云子》,张明花的《虎背兔》,任翻英的《双蝠捧寿》,李淑贤的《四福图》、《十二月民俗》,张翻爱的《四大猛犬》、《戏剧人物》,刘五五的《佛像系列》,浑厚、野拙,原始遗存活现。
  中阳剪纸流传面广,有着很广泛的继承人群。近年来,涌现出了高宝香、王继汝、刘玉莲、武一生、马爱莲、高翠萍、高猪翻、车亮娥、王中文、杨翠英十大传承人。最优秀的要数王继汝,她曾五上北京、二下江南展示才华,她的五十余件精华之作被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收藏。二〇〇七年,她被评为全国剪纸艺术首批传承人之一。而对传承保护中阳民俗剪纸功劳最大的要首推武一生,他是中阳民俗剪纸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三十多年来,他不辞辛劳,致力于中阳剪纸的研究开发和传承保护,从而使中阳剪纸得以兴旺,并焕发出恒久魅力。
  浓厚的乡土文明养育了优秀的传承人,优秀的传承人创造了灿烂的剪纸文化,中阳剪纸犹如一朵艳丽的山花,奇葩绽放,分外妖娆,驰名三晋,享誉国内外。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民协、中阳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古韵新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阳?全国剪纸艺术展获奖作品集》首发式暨中国剪纸传承保护基地授牌仪式,中阳县被确定为中国剪纸传承保护基地。次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随后,中阳剪纸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山西大学等作了巡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〇〇九年十月九日至二十二日,中阳剪纸代表中国剪纸参加二〇〇九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在法兰克福城市图书馆展出。参展作品一百八十余幅,首批国家级剪纸传承人王继汝莅临展馆做了现场演示。目睹中阳剪纸的风采,中外观众赞不绝口,争相观看。在开展的第二天(十号)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各大媒体,网站相继报道了中阳剪纸参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盛况。
  二〇一〇年八月,中阳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寄托信念 传承文化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孕育、滋养了剪纸这朵艺术奇葩,它是劳动人民对美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在民风淳朴,文化久远的中阳,剪纸是每个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它是中阳人民勤劳、智慧、灵气的集中体现。
  中阳民俗剪纸产生的一个主要源头是图腾崇拜。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文化特征在中阳民间剪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龙、蛇图样大都以吉祥物的形式出现在剪纸中,这显然是夏族龙、蛇图腾文化在其分布区域内的延续。如剪纸中的蛇盘兔、龙凤合欢、二龙戏珠、鱼莲等大量的配偶纹样,不仅耐人寻味、庄严神圣,而且表现手法超凡脱俗,风格粗犷、厚拙,充满了原始的野味。这些剪纸纹样表现的实际上就是黄河流域远古氏族部落融合、兼并和外婚制的民俗原型。
  中阳剪纸生存的另一个根源是民间礼仪庆典活动。比如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剪门神、窗花、挂笺、吊窗、灶台花、中堂花、顶棚花和炕围花等,把整个宅院庭堂装饰一新,以示除旧布新,增添红火热闹的气氛。其剪纸纹样主要有牛、羊、猪、鸡、鱼、鹿、鹤和神仙人物、花草树木等,反映出劳动人民期冀新岁人寿年丰、六畜兴旺等吉祥、美好的愿望。二月二为传统节日,剪纸纹样多为葫芦锁五毒、锥子剪纸驱歹毒等。端阳节也有公鸡除五毒等剪纸纹样,表达了避害驱灾的特定内容。此外,元宵节、填仓节(正月二十五)、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重要节日,都有相应内容的剪纸。除了时令节日之外,在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庆典场合,剪纸也是重要的角色。如龙凤呈祥、送子观音、禧娃、莲生贵子、石榴生子等传统的婚嫁装饰剪纸,表达了祝愿婚姻美满幸福和祈求子孙繁衍的内容;牛郎织女、白蛇与许仙等剪纸纹样,歌颂了坚贞的爱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丧葬活动中的剪纸,传统的内容有以蛇盘兔等为主题纹样的剪纸,放在死者棺木内,取意蛇盘兔必定富,以此期望死者在冥界也过上幸福的生活。寿庆活动中的民间剪纸有老寿星、老鼠拜寿、八虎围寿、双狮登寿和桃、寿字等,表达后辈对高堂健康美好的祝愿和岁岁平安、长命百岁的祝福。此外还有表现生子、小孩生日、修房盖窑、乔迁新居等民俗活动的剪纸。
  服饰图案是中阳民间剪纸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和发展天地,这也是中阳民间剪纸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儿童服饰刺绣类,有裹肚花、儿童帽饰花、鞋饰花等。剪纸底样主要有虎蹬双钱、蛙背站金鸡、如意石榴、双桃娃娃、长命锁、葫芦花等;二是婚嫁服饰类,有荷包花、鞋花、针扎花等。剪纸底样主要有鱼戏莲、龙凤朝阳、刘海戏金蝉等;三是寿丧服饰类,常见的有富贵不断头等;四是农家日用杂什装饰类,有枕顶花、担肩花、门帘花、围裙花等;剪纸底样多为吉庆的题材和花、草、虫、鱼等。
  此外,中阳剪纸还记录了流传在本地域内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通过这些剪纸反映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和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如:《张屠夫升仙记》、《猪八戒吃西瓜》、《老鼠嫁女》、《二十四孝》、《狐鸡的故事》、《放羊》、《挂红灯》、《司马光砸缸》等。
  中阳民俗剪纸作为一种心态和信仰的艺术形式,取材于身边的事物和社会丰富的民俗风情,结合厚重的远古文化的意象传承,运用细微的创作手法,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所爱、所求、所想、所盼。其中,有许多剪纸是伴随着丰富的民俗语言传承下来的。民间剪纸爱好者和老艺人坐在炕上和葡萄架下,手上拿剪即兴创作,口中娓娓细语俚词,也可叫作剪纸谣,有韵有味,十分动听,十分感人。特择其有代表性的俗语介绍如下:
  抓鸡娃娃脚登梅,咯咯鸣叫小子来。
  金童抢石榴,代代住金楼。
  翻手娃娃头顶桂,辈辈荣华又富贵。
  蛇盘兔,必定富。
  贴上蛇盘兔,种下摇钱树。
  剪下蛇盘兔,要把金楼住。
  鲤鱼跳龙门,一年要比一年红。
  和合如意石榴红,生意赚钱又兴隆。
  金蝉吹笙笙,辈辈有根根。
  桶出莲花出桂花,亲了儿女亲外孙。
  富贵莲花九针针,拖了儿女拖孙孙。
  剪云子,攒银子。
  九曲阵里走一走,健康长寿九十九。
  蝴蝶扑瓜瓜,五谷满家家。
  旺火一炉满月红,一年四季生意隆。
  天地牌牌枣山花,后辈儿孙好活法。
  剪下荷包圪出出,俺孩怀抱蜜钵钵。
  年年挂红灯,岁岁扎富根。
  正月十五糊灯灯,养儿养女抱孙孙。
  叶竹梅、水烟袋,公又喜来婆又爱,喜得女婿不瞌睡。
  婆说巧,公说好,喜得女婿背上媳妇满地跑。
  剪贴燕婆婆,住进福窝窝。
  斩草人、替好人,去了俺孩病根根。
  七月十五谢土家,期盼丰收谷到家。
  丰年丰乐丰囤囤,五谷粮食满瓮瓮。
  吉祥窗花贴满仓,平安富贵谷满仓。
  小子会会烧炷香,不求富贵求安康。
  七羊八虎九圪扭,外孙能活九十九。
  狮子老虎头顶桂,好活了一辈又一辈。
  猴子上树虎登山,站得高来望得远。
  ……诸如此类多不胜收,其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把古文化的精神意蕴和民间习俗揉融在一起,使剪纸艺术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歌谣虽然短拙,言辞又不加修辞,土言土语土音土味,可是她蕴含着强劲的生命力,可以将历史的记忆留给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可以将剪纸丰富的意蕴传承下来。
  瞻高视远 更新观念中阳剪纸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除了有一大批热衷于民间剪纸艺人的传承保护、精心创作外,古老的民间风俗、厚重的黄土文化和中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为剪纸艺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泛题材;更重要的是,中阳剪纸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无论是在传承人的保护、队伍的培养上,还是对剪纸艺人的生活上都给予了关怀照顾,使剪纸艺人参加各种剪纸活动时心情舒畅,无后顾之忧,感到体面光荣,这些无疑是他们不断传承民俗剪纸精华、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作大量反映现代生活优秀作品的源泉和动力。今年,县委、县政府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还拨出一笔资金,优先成立了剪纸协会,为剪纸艺人搭建了交流、磋商的平台。县里还给一部分剪纸老艺人定期生活补助和生活资助。为了进一步推动中阳剪纸的繁荣发展,树立中阳剪纸的品牌,县委、县政府还设立了剪纸艺术节,计划每年举办一次隆重的剪纸艺术活动,力争将中阳打造成为华夏剪纸第一县。
  政府的大力支持、剪纸艺人的热心创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亲切关怀,使得中阳剪纸如日东升,璀璨夺目,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与呵护。可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无论是剪纸艺人还是政府,只是把剪纸当成一种民间艺术来保护,当作一种民俗文化来传承,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剪纸『商品化』的理念,没有把中阳剪纸当作一种产业文化来抓,致使中阳剪纸至今没有取得与其艺术地位和价值相称的市场地位。
  剪纸也可以走产业化道路,也可作成为一种商品推向市场。其实,剪纸市场的前景很广阔,可以作为收藏品、纪念品和馈赠礼品,也可以用来装饰、装修,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国剪纸之乡』和『国家非物质遗产』两个品牌,尽快把中阳剪纸推向市场,走文化产业化道路,已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全国剪纸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树立品牌和精品意识,要在剪纸的创作和艺术的加工上做文章。而目前我们的剪纸只有创作没有加工,创作也是很粗糙、很单纯,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剪纸协会,把松散型的艺人组织起来,在技艺上多加交流与磋商,取长补短,并定期请专家指导,并进行专业培训,使中阳剪纸艺术更上一层楼,真正打造成独树一帜的品牌产品。在艺术加工上,我们更需要积极探索,多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指导,努力研究适应各类市场需求的包装和装潢,给中阳剪纸准备独特的『嫁妆』,从而使其走向社会,找好『婆家』。总之,把剪纸打造成一种文化产业,包装成商品,走市场化道路,对我们来说是薄弱的环节,我们除了要打造好自己的品牌、加工好自己的产品外,更需要积极培养市场销售体系,培养市场销售人才,建立完整的销售网络,让中阳剪纸尽快走向市场,成为我们的摇钱树、聚宝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乡村旅游热的热点,加大对中阳剪纸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体,以及各商店、餐馆、宾馆的厅堂、橱窗装潢,扩大中阳剪纸的影响,形成气候,要让中阳人以有自己的剪纸为荣,让来宾有到中阳不买剪纸就感到遗憾。同时,我们要建立『中阳剪纸艺术馆』,使中阳剪纸艺术有展馆、有表演、有制作、有出售,增强剪纸的吸引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探索,积极酝酿,中阳剪纸一定会快速地形成产业,走向市场,走向辉煌,一定会为灿烂的中阳文化增光,为腾飞的中阳经济添彩。
  中阳剪纸将长滋长荣,万紫千红,把和谐的新中阳装点得更娇更艳

上一篇:中国民间年画赏析 --------下一篇:宋代五大名窑鉴定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学术文章|访客留言|名家风采

版权所有copyright@ 北京手工艺术协会 2012-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2042226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鲜鱼口84—86号鸿庆楼2楼 联系方式:010-67342728;18501035841

邮箱:bcc619@sina.com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