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
剪纸漫谈之一
——剪纸探源
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民俗生活中最普遍、最本原、最具文化象征的传统习俗之一,同时也是不同地域多民族社区历史文化积淀和群体生活记忆的传播载体。她一方面传承着各地区古老的民族记忆和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还与剪纸的创作主体—乡村女人的命运及其精神情感密切相关。
民间剪纸在中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与民俗和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频见于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河南郑州商代墓葬即出土的镂花夔凤金箔薄片应算是剪纸艺术形式的前身,战国时代刻花所用的材质更加多样,如皮革和银箔等。
关于剪纸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史记》中成王削桐叶为圭封叔虞为君的故事,民谣中也有“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词句, 公元前2世纪汉代纸张出现,为纸材剪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近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了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的五幅交尾的对猴、对马、对蝶和几何图形团花剪纸,据靳之林先生考证这种剪纸仍然流行于丝绸之路甘肃和陕西一线,它贴于春节窑洞窗中央,寓意天地相交、万物萌生;贴于婚俗洞房房顶中央寓意男女相交、子孙繁衍;它用于丧俗寓意灵魂不死,生命永生,都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与万物生生不息的本原本原哲学内涵。
晋代文献中记载了佛教剪纸的使用,从敦煌出土的唐代剪纸佛塔中可以回溯早期佛教剪纸的风韵。在我国河北、西南少数民族等地区的宗教生活中,现在仍可见到寺庙里悬挂的彩色平面或立体纸扎类剪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这可算是中国宗教信仰留给世人的一份宝贵记忆。
南朝时湖北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正月七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戴之头鬓的佩戴人胜、华盛的民俗,据石谷风先生考证现今安徽休宁县仍在民间祭祀剪纸中以金箔、泥金纸和彩纸为料,剪刻各式图案于年节祭祖,妇女则将金箔剪成花样插于发结和头鬓。现存于山西民间“太阳花”华胜、“抓髻娃娃”人胜、“银锭符”方胜习俗剪纸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唐代杜甫诗中记载着“剪纸招吾魂”的风俗,在新疆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可见到类似的招魂人胜和纸钱,这种招魂剪纸至今仍存留于北方汉族农村,这与西南少数民族家中送鬼的巫术剪纸在形式上虽然类似,但在文化内涵上却有所不同。陕西宝鸡唐代墓葬中还发现了附在陶器上的剪纸花样,宋代江西吉州窑遗址中也发现多件用剪纸贴花制作的瓷器。
至宋代造纸产量和质量均有提高,剪纸广泛使用于民间习俗,这时开始出现了民间剪纸艺人专门从事“剪镞花样”、“剪字”、“镞影戏”等行业为生。自此经元明清的发展,民间剪纸更加异彩纷呈,如祈晴的“扫晴娘”剪纸,灯彩剪纸、窗花剪纸、折扇剪纸、刺绣底样剪纸等。
由此可见,民间剪纸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广袤的土地上拥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民俗功用和象征性文化内涵。在现代的民俗生活中,民间剪纸承载着各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群体性共识的民族记忆,例如汉民族地区的乡村,剪纸与春节、清明、端午、鬼节、中秋等节日密不可分,春节窗花剪纸中寓意“物候历法”的“鹿头花”,寓意天地相交,万物萌生,子孙繁衍、五谷丰登的“扣碗”、“鼠咬天开”剪纸。正月二十三迎春备耕祭祀贴于门扇的“春牛门神”剪纸、五月端午节驱邪消灾的“艾虎”剪纸、七月半鬼节祭祖的纸衣纸裤。巫俗民俗剪纸中,求子、招魂、消灾辟邪、求雨止雨祈愿丰收等无所不在的生命保护与繁衍之神的剪纸“抓髻娃娃”及其多种化身变体。在婚、丧俗、孩子百天、老人祝寿等人生礼仪方面剪纸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情感寄托功用,如孩子百天寓意娃娃由图腾母体诞生的虎枕、蛙枕、鱼枕剪纸;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丧俗丧葬中寓意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的“生命之树”剪纸和灵魂通天通阳的彩幡剪纸,以及金山银山、纸人纸马、车船库银的剪纸纸扎等。民居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炕围花、窑顶花、挂帘、图腾门神等;生活用具民俗文化的缸花、瓮花和民瓷剪纸等。
少数民族由于受到各地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的影响,既有与中原古代族群文化血脉相连的一面,也有其独立发展族群身份认同的另一面,因此在民间剪纸形式和内涵上表现出与中原汉族文化既相似又独具特色的风貌。像满族清明节祭祖插于坟上的“佛托”剪纸,萨满巫俗剪纸“嬷嬷神”;苗族椎牛祭祖祭坛上的神祇人物剪纸;彝族毕摩祭祖剪纸、安家堂的保架旗剪纸、朵西送鬼驱病的拉手鬼、旗剪纸;壮族巫仪中的“花王圣母”剪纸;西南少数民族傩戏祭坛上的“三清殿”剪纸神楼;作为各民族服饰刺绣底样的剪纸领花、袖花、鞋帽花、兜肚花、枕花、背孩子的裹背花等不胜枚举。
了解中国民间剪纸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民俗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她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人类精神信仰和情感生活的大门,她丰富的符号体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多功能的表现形式构筑了一条通向人类本原文化的阳光大道,为现代艺术创作和东方式的生活提供了充分可以借鉴的养分,愿中国民间剪纸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长久盛开。
参考文献:
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乔晓光主编《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画册(中英文合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何红一《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