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信息 > 文化交流 >

返回首页 >>

文化交流

漫 话 手 工 业

时间:2012年07月27日 【字号: 【推荐】 【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 手工业,可以从字面上作如下解析:一曰手工,制作过程主要依靠人手的技能工作;二曰工业,生产、管理具有规范性流程,制作过程为工业性作业。所谓工业,其主要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过程自动化。二者综合,手工业是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
  基本含义是,手工业既以手工作业为主,又兼有现代工业的元素。从工业化过程看,手工业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又孕育了现代工业。
  手工业的产品,叫做手工品,实用性是其主要特征;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或者就仅具欣赏、把玩价值的,叫做工艺品。工艺品反映了人们使用生产工具、创造性劳动的阶段性水平,成为人们识别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识。一些称之为“国宝”的工艺品,价值连城。
  季如迅先生编著的《中国手工业简史》,将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概括为五个方面。诸如价廉物美、贴近群众生活实际需要;出口创汇;投资少、见效快、安置较多劳动力;收旧利废、零星分散、资源节约、适应市场特殊需求;特殊行业手工业无可替代。
  手工业具有其特殊性,所谓名门绝技和独特技艺,表现为独创性、不可复制性、分散性以及满足人们特殊需求的个性,尤其是传承性,不仅指手工技艺的师徒传授,更表现为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杰出的工艺品,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手工业及其工艺品的地位与作用,本来是常识。之所以老话重说,是因为现在人们对手工业、手工技艺以及手工艺产品的认识,存在问题,需要正本清源。
  问题之一:人们承认现代工业由手工业发展而来,认可我国手工业的历史贡献,尤以建国之初是如此。但是,既然我们已经采用了先进机器、甚至是计算机技术,替代落后的手工操作;既然我们已经实现了从低级向高级的生产方式进步,那么,就没有必要倒退到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这也不符合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问题之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各地都在找寻科技含量高、纳税多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手工业效益低下,有几个老人敲敲打打,就算是保留传统工艺了,手工业成不了大气候。
  有没有人这么讲,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人讲。但是,这么想的大有人在。
  手工业是否真走到了山穷水尽的穷途末路 ? 是否真的寿终正寝了 ? 未必 ! 理由有四:
  其一,从企业数量上讲,在我国现阶段,小商小贩小手工业仍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当然,现在缺乏统计数据。可以知道的是,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资料显示, 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为 3574 万户,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县乡基层手工作坊比比皆是。管理难,出事多,是另外的问题,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是事实。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国家经济才有生气。
  其二,从从业人员结构上讲,手工业依然是农民非农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资料: 2008 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为 1 . 368 亿,其中个体企业 5776 万人,私营企业 7904 万人。从业人员中,城镇 8732 万人,乡村4947 万人。非农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 %多,而非农收入主要来自进城打工和“农业兼业户”的手工“副业”。我们需要建立的新理念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一定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工业化。把亿万农民排斥在工业化之外,在中国注定走不通。
  其三,从工业化过程讲,不能跨越必要的发展阶段,搞“大跃进”。手工业是典型的传统工业产业,而传统工业产业,在工业中仍是最主要的生产能力、就业场地和财税来源。有资料显示,传统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90 %,工业增加值的 89 . 75%,固定资产的 94 . 4 %,税金的 92 .5 %。利润的 86 . 38 %。从业人员的93 . 54 %。即使在工业化已完成的发达国家,传统产业也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占四分之三以上。不能轻言舍弃。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如同嫁娶,高不成,低不就,大项目找不到,手工业、小企业又看不上眼,“枉过一春又一春”,山河依旧。
  其四,从基层工业结构调整角度讲,手工业的区域特色经济,可以通过集群发展,培育新的市场竞争力。结构趋同,是县乡工业的通弊与大忌。兄弟相阋,两败俱伤。手工业因其独特性、分散性和传承性,往往在特定的区域集聚发展。因势利导,则兄弟齐心,可以断金,可以将分散的小商品做成大产业,可以使单个分散的企业集聚成大的产业规模群。把手工业的集群发展作为抓手,有利于促进
基层工业结构的调整。
  过去我们吃过“穷过渡”的大亏。手工业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镇集体经济,曾经巍为壮观。后来又从“二国营”转了一大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违背了手工业的特点。手工业被折腾得够戗。中央多次纠偏,就是要“退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能再重蹈旧辙,不要搞企业所有制形式的“纯而又纯”,要坚持“小、精、特”,突出手工业特色,保持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大为增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今年,国家财政收入可能突破 8 万亿元,令人欢欣鼓舞。怎么用好这些钱,又有了不少主张。有的就觉得应当提高保障水平,多给群众发钱。原来国家拥有大量外汇余额时,就有人叨咕着给老百姓分钱。实际上,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水平还低得很,发展是第一要务,丝毫松懈不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培养造血功能。国家应该下决心扶持创业,加大对手工业这些中小企业密集产业的帮扶力度。过去穷,不能与发展国家攀比,现在有了这个能力,就应当下决心去做。开始一段时间,由国家安排专项资金,谁兴办手工业企业,就给予一定数额的开办费。以年增10 %的微型企业、每户企业补助 1万元计,年专项基金约需 350 亿元左右。微型企业免除税收 3年,此后税收全归地方所得。再以后,由地方建立扶持专项基金,中央财政退出。市场条件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了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倘能如此,不出几年,手工业也好,中小百企业也好,可以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预期,真正形成“铺天盖地”之势。同时,培育出一大批收入殷实的中产阶层。民富国强,指日可待。
  要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景,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现成的摆在眼前,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及其全国城镇集体工业联社系统,完全可以承担起这项任务。当然,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明确地给这个体系赋予应有的职能。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谁也无法做,想做也做不好。
  发展手工业,其实还是很复杂。从内部因素看,关键是两个局限:一是手工产品普遍缺少创意,几十年,甚至几至少要能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这个工艺注定濒临失传。二是与之相联系的是后继乏人。既无钱赚,父业子不承。这种断档现象随处可见。市场只问效率和效益,文化传承不是市场所关心的问题。工艺美术大师,不能替其产品增值,那头衔也只能是政府或什么协会一相情愿的赠与。
  惟其难,才要有人来研究,才要有人来帮助。就象德国、西班牙、以色列诸国那样。中国如此之大,总有些耐得寂寞、潜心做事的人。(摘自 2010 年第 11 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员通讯》)

上一篇:意大利手工业协会进军中国大连将成其市场战略 --------下一篇:中国剪纸艺术亮相旧金山湾区 艺术家们展示精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学术文章|访客留言|名家风采

版权所有copyright@ 北京手工艺术协会 2012-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2042226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鲜鱼口84—86号鸿庆楼2楼 联系方式:010-67342728;18501035841

邮箱:bcc619@sina.com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