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信息 > 文化交流 >

返回首页 >>

文化交流

杰出传承人与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12年07月27日 【字号: 【推荐】 【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   杰出传承人与产业发展之路
  
  —以王老赏和任玉德两代剪纸传承人为例看蔚县剪纸产业的发展

  
  河北省蔚县剪纸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六十多年来专家学者给予了殷切关注,伴随着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蔚县剪纸更是美名远播海内外,形成蔚县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蔚县剪纸市场的繁荣,但很少考虑形成这一“蔚县现象”背后传承人的作用和时代所赋予其的特殊意义。曾几何时,古老的桑干河支系壶流河依傍着蔚县历经沧海桑田,这里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哺育出一代代民间艺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当地的民俗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蔚县点彩剪纸“草窗花“据说产生于清代咸丰初年,发展到20世纪初叶,以王老赏为代表的第三代剪纸艺人把戏曲人物和花卉为主题的点彩剪纸创作发展到巅峰,热销北方各省。王老赏是蔚县剪纸的重要奠基人,1890年出生于河北省蔚县南张庄。他七八岁时从师本村有名气的窗花艺人周瑶,学习刻染窗花,那个时代身边淳朴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生活,为王老赏的剪纸艺术之路铺垫起康庄大道。当时,深谙传统的王老赏对吕、翟、周三家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了革新,尤其对戏曲剪纸投入毕生精力予以研究创作。他收藏全套吕家戏曲人物样子进行分析,结合二百四十多出戏和数以千计的戏曲人物,重新进行加工、刻制和再创作,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舞台上栩栩如生的角色相媲美。经他改革后的窗花、戏人,刀法凝练,场面生动,造型优美,性格鲜明。王老赏的“窗花”每出一个新样子马上被人们拿走,在民间辗转流传,同行们竞相效仿,其影响延续至今,以致于有人说蔚县窗花的风格也就是王老赏的风格。王老赏于1951年去世,他用三十年时间设计出300多出戏曲剪纸,1800个戏剧人物剪纸形象。让人扼腕叹息的是,王老赏的作品已经在文化大革命遭到焚毁,如今只能从王老赏的深交李生和李佃士等创作的窗花样子中,缅怀王老赏为蔚县剪纸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
  
  五十年代王老赏去世后当地做剪纸的人并不多。1956年,蔚县人民委员会为弘扬蔚县民间艺术,发展蔚县剪纸事业,把分散的窗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蔚县特种工艺生产合作社”。来自南张庄、宋家小庄、双井山、代王城、县城、暖泉等村镇共62名剪纸艺人参加招聘考试,双井山的仰继、仰吉文、仰儒;南张庄的周永明、周琪、周孝;代王城的马尚全;暖泉的宗有才、刘贵恒;宋家小庄的曹金喆、曹宝珍;县城的陈槐、张吉春等25人入选。这些剪纸艺人日后成为蔚县窗花事业的骨干力量,以张吉春、周永明为主设计的窗花戏曲脸谱使蔚县剪纸从单一黏贴窗户走向世界。
  
  合作社成立那一年,出生于西合营公社苗家寨村的任玉德已经十五六岁,正跟随村里的老画匠庞龙学习画旱船、做彩灯。苗家寨每年春节要划旱船、排新戏,不是做道具就是画布景,他向老师傅刻苦学习传统技艺,还敢于突破传统,有一次,他改变过去旱船上画海水、莲花的图样,创新地画了西瓜、玉米、大鲤鱼等,令大家称赞不已。正如南张庄的文化沃土哺育了王老赏的艺术创作一样,西合营也是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乡,肥沃的民俗土壤使任玉德从小热爱民间艺术,并不断地锤炼着他民间美术的基本功底。
  
  小学读书时,任玉德经常到古庙里临摹神像和壁画,村里很多庙宇里的神像他都能默画出来。每逢年节他都要和母亲剪一些红色剪纸赠送亲友,春节时还为邻舍画些彩灯、福字画,也曾经画些老寿星、刘海戏蟾等民间题材的窗画。1962年由于家境困难,任玉德高中肆业回乡务农,做些不倒翁、鬼脸、猴上杆、彩蛋等民间玩具到集镇和庙会去卖。1968年开始给人家搭顶棚,画炕围画,都是民俗用的吉祥题材,如吉庆有余,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等。文化大革命时,他还画了很多带有政治色彩的壁画。1971年,他到公社修造站当画工,并组织十多个人办起剪纸社。当时,任玉德搜集并研究蔚县剪纸的历史演变,艺术特点、表现形式等,传承并有所创新,他设计出的《红楼梦》、《闹天宫》等剪纸受到天津外贸部门的好评并订货,买卖随之兴隆,任玉德也逐渐出了名,经常应外面邀请做设计。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寒冬,七十年代,蔚县窗花产业复苏,于1973年在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蔚县剪纸厂,以仰继、安明为首的窗花老艺人,由私下到公开地积极组织著名刀工宗有才,色工周桂莲等重新设计整理已失散的传统窗花,进行脸谱的再刻染。其他艺人陆续重操旧业。当年,蔚县剪纸厂招聘任玉德到剪纸厂从事设计工作,借此契机,他得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剪纸理论,并特别学习王老赏的作品。他认识到蔚县窗花在二百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继承传统是重要的,同时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进步。在设计新图案过程中,他一方面借鉴国画、年画等艺术形式,同时向本厂其他艺人虚心学习,还不断到外地如佛山、扬州、平阳等地向老艺人学艺,借鉴全国各地剪纸艺术丰富自己的创作。
  
  任玉德对传统剪纸进行挖掘整理,较完整地继承了传统技法,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并且在题材、染色、场面组织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他介绍经验时谈到,以前王老赏那个年代的剪纸旦角不染眉、眼,靴底也不染色,这是因为一染怕阴,任玉德进行技术改进解决了这一难题,即把其中关键部位多剪一道线使色与色分离。他擅于将生活中观察到的形象和传统剪纸技法结合,打破程式化的局限,他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进行剪纸创新,如把十二属相的动物拟人化,增加了艺术趣味性,如小老鼠扛着旗子、猴子举着灯笼。他还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塑造了一组组独具个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这些新颖的创意和构思为剪纸的外销带来了新契机,当时销往国际书店和河北省文化局,经济效益斐然。
  
  任玉德说他一直从事设计工作,为让工人一看稿子就能刻、染,哪里缺哪里立都要心里有数,所以设计的画稿要画的极精细。剪纸厂里生产的一千多种产品中,除了传统和外来的三百多种以外,只他本人设计的就有六百多种,占全厂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科技展、全国工艺美术展、河北美展等展览都取得不错的成绩。1978年、1979年省美展和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蔚县剪纸三百四十八幅,其中他的作品就有一百三十五幅。当年,他的作品还先后发表在人民画报、中国文学、中国美术、河北画报等刊物上共二百多幅,影响面很广,如花鸟走兽的有《喜鹊登梅》,传统戏剧人物和现代题材有《孔雀开屏》,《狮子滚绣球》、《杨门女将》、《毛泽东思想照万代》、《从小爱科学》、《打焦赞》、《秦香莲》、《破洪州》等。。
  
  在任玉德家采访时,他正在为北京的鬃人世家做纸塑彩绘兔爷,形象生动、线条、色彩、布局无不显示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领悟力。听邻里说,任玉德记忆超群,人家是看戏看个热闹,他却把戏剧人物的装扮和一招一式印刻在心里,转化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在跟随任玉德细细品味当年创作的剪纸、年画、装潢设计、玩具、泥塑、彩蛋、石雕、舞台道具、玻璃画、皮影等作品时,我们发现民间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都可以成为任玉德随手拈来的花草,供其行云流水地谱画创作。我顿时体会到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各种艺术形式对于一位天才传承人来说已经不再重要,超越自我实现艺术的升华才是他毕生的依归。
  
  1989年,蔚县剪纸厂因管理不善倒闭,县武装部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看重任玉德一专多能,请任玉德过去开发工艺品,他带领十来个艺人开始研发泥塑作品,生产的产品销路不错。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蔚县窗花市场的扩大,县办剪纸厂、南张庄村办剪纸厂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众多窗花艺人也纷纷办起自己的剪纸厂。如:任玉德之子任志国;周永明之子女周广、周阔、周玉等,仰继之子仰喜玉、仰喜忠、仰喜花,还有原剪纸厂的周兆明、赵星山、高佃新、高佃亮、卢海、周河、李宝峰等人均先后办起自己的剪纸厂,成为蔚县剪纸产业的新星。
  
  如今七十多岁的任玉德已经很少对外设计作品,除了与一些至交有少量合作,只是自己在家随意做些感兴趣的东西消遣生活。他的低调丝毫让人感受不到他曾经为蔚县剪纸产业铸就的辉煌,面对外面红红火火的蔚县剪纸市场化发展,他觉得艺术创作和市场化运作是两回事,艺术创作,尤其是原创需要的是沉下心来慢慢思考,浮躁的市场以及高科技会扼杀艺术灵感和手工技艺的提升。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二百多年来,蔚县剪纸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取得了蜚声海内外的傲人成就,尤其在王老赏、任玉德两代杰出传承人以研究传统、创作革新为毕生追求的理念引导下,有力地带动了蔚县两个时代的剪纸产业发展,但据当地人说王老赏一生并未显贵,反而贫困潦倒而撒手人寰;任玉德在计划经济年代以集体创作的名义为蔚县的剪纸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今的产业化时代却并未成为市场运作的领军人物。
  
  这一蔚县剪纸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杰出剪纸传承人与地区文化产业如何实现联动作用?产业化发展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创新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时代审美标准的树立也会成为文化产业和传承创新发展的路标,文化传承传的自然是传统,而创新发展可以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如西方现代艺术的反传统创新,在市场化时代这些路径都是可以尝试的,但本质是我们要了解传统是什么?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什么?更要了解脱离传统的创新又是什么?王老赏和任玉德都是走的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之路,这似乎成了昨日黄花,新时代的剪纸产业更像是电脑代替人脑的生产集散地。在这个物欲膨胀、精神稀缺的工业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我们重觅的家园,手工技艺和艺术原创绝对不应该成为市场化运作的牺牲品,这更加使我们警觉政府和专家导向的重要作用。希望蔚县的剪纸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的伯乐手中寻找到新一代天才的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到符合时代发展的革新之路。
  


任玉德作品-“舞狮”(1979年参加全国美展)



任玉德作品-1975年为剪纸厂设计剪纸产品封面



任玉德作品-红楼梦



任玉德作品-花灯设计手稿



任玉德作品-李天王



任玉德作品-十二生肖老鼠



任玉德作品-战争



王老赏戏曲剪纸作品



蔚县点彩剪纸的早期作品“口袋戏人”,人物形象、颜色和整体造型相对简朴

 
  责编:小茶

上一篇:剪纸漫谈之一——剪纸探源 --------下一篇:著名二胡演奏家陈军用世界第一把沉香木纯手工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学术文章|访客留言|名家风采

版权所有copyright@ 北京手工艺术协会 2012-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2042226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鲜鱼口84—86号鸿庆楼2楼 联系方式:010-67342728;18501035841

邮箱:bcc619@sina.com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