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信息 > 行业新闻 >

返回首页 >>

行业新闻

听说过手作么?感受那份自己动手的成就感

时间:2012年07月27日 【字号: 【推荐】 【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


  手作的幸福
  
  织女妈妈:真爱只需一线牵
  
  

 

  

  张馨元在为女儿编织小毛衣的时候,总是非常开心。本报记者李洋摄
  
  张馨元在朝阳区文化馆工作,越到节假日越忙,可“五一”前几天,一件粉色点缀着草莓的小毛裙还是在她手中一点点成型。这是她送给还未出生的第二个宝宝的礼物。
  
  三年前,怀大女儿四个月时,张馨元在市妇产医院门口发现一位白发老奶奶卖手工钩织的毛线婴儿鞋。艳丽的色彩、可爱的钩边,一双也就二三十元。那天,张馨元做完孕检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蹲在医院门口,看老奶奶完完整整钩完一双小鞋,一看就是三个小时。张馨元的预产期是11月份,那时候让宝宝穿上毛线鞋正合适。伴随着老奶奶手中一针一线往复穿梭,她的心里泛起了浓浓的母爱。亲手给自己的宝宝钩织一双毛线鞋,成了她“织女”生活的起点。
  
  在张馨元的记忆里,编织一直是表达爱的载体,她小时候身上穿的毛衣都是妈妈亲手织的。妈妈每次拆洗毛衣,缠毛线球的时候,更是难得的亲子时光。蓬松的毛线套在两手间,张馨元左手腕放低一绕、放下一截线,右手腕放低一绕、又放下一截线,线的那一头就牵着妈妈干练麻利的劳作。这样的画面一直带着幸福感留在她的记忆中。如今为人母,她也希望将这爱传递下去。
  
  孩子还没出生,织多大才合适曾让张馨元犯难,只好再去请教老奶奶,确定鞋底横竖分别钩几针,从鞋底开始向上钩鞋帮、鞋面的时候,针法还要变一下。半学半做中,也就两天时间,手掌心那么大的小鞋子就钩织好了。“看着一件东西在自己手里从无到有,感觉真的太奇妙了。”整个月子里,大女儿脚上穿的都是这双鞋,这让张馨元信心爆棚。又开始为女儿编织百天时戴的帽子。后来,一顶红白相间的毛线帽就出现在女儿的百日照片里。
  
  编织时遇到难题,张馨元会经常登录一个叫“编织人生”的论坛。论坛里与她兴趣相投的可不少,平日里在线的就有一万多人,高峰时四万多人在论坛里讨论各类编织话题。各种花纹的图纸、各种针法的展示乃至成品秀……应有尽有。张馨元一发不可收拾,孩子的毛衫、孩子爸爸的帽子、自己的手套,她一件一件织起来。
  
  虽然看着女儿穿戴自己亲手织的作品,心里很有成就感,但忙碌的生活让张馨元只能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并且安顿孩子睡下后,才能开始编织。即便这样,织毛衣的速度还是赶不上女儿长大的速度。张馨元现在手里的小毛裙,本来是在大女儿四个月大的时候开始织的,裙子分成前后两片,由于选了很细的毛线,织起来尤其耗工夫,才织完前片,女儿已经八个月大了。张馨元安慰自己,“如果裙子小就改成坎肩呗”。女儿快到一岁时,裙子的后片还只织了几行而已,眼看着当坎肩都没戏了,只好作罢。“以前人们总说,每一件手工作品都蕴含着制作者的情感,自己上手做了才知道,果真如此。”
  
  现在,大女儿已经两岁半了,穿过张馨元亲手织的毛活儿得有十几件。每每看着女儿小小的身体,在还串着毛衣针的半成品中小心翼翼试验大小时,张馨元的心都快要融化了。对女儿的爱,就像手中那根细细的毛线,越抻越长,永无尽头。
  
  2
  
  手作的温度
  
  烘焙男神:蛋奶糖粉变魔法
  

 

  

  
  孟楠和女友分享着成果出炉那一刻的欢欣。本报记者李洋摄
  
  一脸胡茬,在某媒体担任排版员的孟楠,很喜欢下班以后泡在自己那四平方米的厨房里。
  
  窗跟前,个头儿比微波炉大一圈的烤箱正亮着温暖的黄色灯光。隔着烤箱玻璃门,孟楠神情专注地盯着蛋糕模子,一个美味的重乳酪蛋糕正在一点点膨胀起来。“你放进去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最终出来的效果会是什么样,这是烘焙最吸引我的地方。”孟楠说,烘焙如同魔法,这魔法的诱惑始于布丁。
  
  2012年,孟楠用信用卡积分换了一个小烤箱,正好家里有几个空布丁瓶,他突发好奇心,照着《贝太厨房》上的配方试做了一次。打蛋、加牛奶、加砂糖……居然一次就成。隔几天,他又照着网上的方子做了一次玛格丽特饼干,也很顺利。“这事儿不难啊。”孟楠想干脆试试蛋糕,还煞有介事地买了个打蛋器。
  
  魔法哪有那么简单,第一次打奶酪糊,把奶酪切成小块放在不锈钢盆里,旋转的搅拌器刚伸进去,奶酪块瞬间溅出来,旁边的电视机屏幕全花了;打蛋液,家里盆的盆底和盆壁是直角,无论怎么打总有些蛋液打不到;烤海绵蛋糕,蛋糕出炉后总是膨胀不起来,后来才知道用的蛋糕模不对,面粉在烤箱里膨胀时扒不住“墙壁”才塌陷下去。因为太关心自己的作品,一开始孟楠总是守在烤箱旁边盯着看,一次刚烤好就急着开烤箱门,结果拦腰把肚皮烫出一道疤痕。
  
  头四个月颇为忙乱,可烘焙也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孟楠家里有各式各样的盆盆罐罐,搅拌器、电子秤、分蛋器、硅胶刮刀,各种型号的量杯、量勺,还有油布、油纸、锡纸……就为这,老爸专门给他在厨房里钉了两排“货架”,可没几天架子就全摆满了,只好又搭了两排落地架。食物的王国也向他敞开大门,美国的蔓越莓、新西兰的牛奶、泰国的树熟榴莲,就连做饼底的消化饼干也是西班牙的,他做烘焙的食材采购清单遍布世界。
  
  不过,孟楠并不是传说中的“工具控”“材料控”,他爱上的是挑战的感觉。就拿他最喜欢的提拉米苏来说,“程序多、过程复杂,制作时手里不能停,脑子里要一直转,想着它们的先后顺序。”孟楠如同小厨房的将军,指挥着每一样食材在恰到好处的时间出场。奶酪、淡奶油打发要最先进行;接下来马上煮新鲜的卡布奇诺,把它和朗姆酒、咖啡酒、白兰地混合在一起,再等着它慢慢冷却;这个时候还剩下一项蛋白打发,可千万不能着急,做早了打发出来的蛋白消泡就没用了……计算好的时候,一个小时可以将提拉米苏制作完成放入冰箱。若是计算不好,两三个小时也是有的。
  
  从布丁、饼干、各色蛋糕,到杨枝甘露、果丹皮、猪肉脯、椰丝凉糕、木瓜盅,不过两年时间,孟楠会做的西点、甜点已超过60种!他的魔法厨房也有了名字——哆啦A梦的大口袋。
  
  自从生活中有了烘焙,孟楠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动了。在别人看来头疼无比的做饭,在他看来简直是小菜一碟。早饭,他随便拿几样东西就烤出培根鸡蛋马芬。中午,把做马芬时切下来不用的面包边缘混入鸡蛋、牛奶、淡奶油,再撒上一大把鲜蓝莓,就烤出了蓝莓布丁。家里的洋葱、胡萝卜、西红柿、豌豆,也都被他混上马苏里拉奶酪塞进烤箱,不一会儿,就出炉一碗香喷喷的意大利焗饭!
  
  “自己动手打点出美味,这不就是生活的乐趣嘛。”孟楠说,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个魔法,等待着有心人去挑战,只要你动起来,就会发现魔法真的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3
  
  手作的艺术
  
  大学生木匠:当心文人有手艺
  

 

   

  陈志远设计并亲手制作的年轮博古架。
  

 

  

  陈志远为了木工已经做黄了两个公司,依然沉迷于此。
  
  一间80平方米的餐厅,只能容下几张桌子,多几个客人想坐到一起都没有再多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板陈志远跑到来广营旧货市场去淘宝。逛着逛着,一堆打折的旧地板映入眼帘。一米多长、几十厘米宽的旧地板,一块钱一块儿,陈志远包堆买了400块儿,拿回家左拼右拼摆弄起来。切成三角形的披萨可以摆出很多种不同形状,是不是桌子也可以这样呢?他颠来倒去一番试验,发现只要拿8块地板长度递减锯短,组成一个梯形,几个梯形按照不同方式组合就可以千变万化。两个梯形组合是一张小桌,可坐下两位客人;8个梯形组合,类似圆桌,可坐下十几个人;12个梯形组合,又变成椭圆形会议桌或长长的条桌,最多可围坐下三十多个客人!自己焊三角形铁架子、锯地板、打磨包边……没几天,“八卦桌”就摆进了自家西餐厅里,成了众多顾客拍照留念的一景。陈志远说:“当文人有了手艺,世界就不同了。”
  
  陈志远是科班学美术出身,2009年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绘画专业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闯荡。不久,他便发现“当代艺术家都只做观念,自己出一个想法,交给工人去做出来。但这样作品与艺术家之间缺少一种手感的联系,有点飘。”陈志远觉得,踏踏实实掌握一门手艺才是正经。手艺也有很多种,铁艺、玻璃、陶瓷、木工……恰好他租住的朝阳区黑桥村里有家小木工厂,2011年5月,陈志远辞了画廊的工作跑去跟着学木工。没几个月,小工厂搬去了昌平,陈志远只好一边开起一家小小的展览公司,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琢磨木工。
  
  设计、选料、开板、拼板、组装、打蜡……木工活儿的全过程都让他着迷。陈志远做活有个特点,一定要先在电脑里画三维图。可是,带他入门的木工师傅们并不这样做。“木工厂接的都是些常见的活,尺寸固定、设计固定,可我是为了创造东西,而不是重复。”他从最开始的设计就要自己来,“历史上任何一种手工都是在有了文人参与后,才出现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自己就想做出这样的精品。”
  
  他的第一件带有设计感的作品是一个花架。那是学木工5个月后,他在租住屋的后院儿里,拿自己工作台剩下的边角料做的。花架子看起来头重脚轻、总是要倒的感觉,可伸手推推,却牢固得很。原来,他并没有破坏传统花架“立柱顶千斤”的原理,依旧让花架上下同宽,可上半部分被他用企口榫结构穿插了很多小木棍,几何体叠加的繁复感营造出视觉上的错觉。这还只是一个小品,在他的设计中,最“出位”的当属一个长4米多、高2米多的博古架。它看起来就像一个放大变形的大树年轮横断面。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直线的架子,陈志远在电脑里把博古架分割成了上百块儿略带曲线的小木板,精心计算尺寸和曲线弧度。一切妥当才动手制作,一块接一块,全都用榫卯拼插,足足干了一个多月。
  
  选料,也常常令他心动。一次在木材市场上买了一块黄金樟回来。“刚一刨开,就看见水波纹行云流水一般,舍不得用了,赶紧收藏起来。”学绘画出身的陈志远在木料上看到的是天然水墨作品,“这样的好料,一定要等到自己有了更满意的设计才能拿出来用。”
  
  木工制作的大多数环节不仅简单枯燥耗工夫,还需要精力高度集中。锯木料,要沿着事先画好的铅笔线分毫不差锯直了。手劲儿一定要稳要平,稍微一溜号,手下一“打滑”,锯出来的截面就不平。就这一个功夫,陈志远练了整整两年。用砂纸打磨家具也是一件无聊的工序。他通常使用的砂纸从80目到1000目、甚至2000目都有。600目以上的,他就要自己动手打磨。摩擦又摩擦,每每坚持不住的时候,他就想到《庄子》中的故事“痀偻承蜩”,一个驼背老人苦练捕蝉本领,最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是因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直到木料在手中变得越来越细腻圆润时,那份辛劳才被快乐代替。
  
  在亲手做木工的过程中,树木本身的信息,也被他的手一点一点“读”出来。老挝柚木,横向承受力大,即便很薄的一片,不小心坐上去也不会压坏,可它的纵向就非常容易裂开。陈志远刨出薄薄的一片,当作茶盘,只给木料纵向的两端加上木柄,既方便提拿又能加固木材。胡桃木气密孔小、稳定性好、不易变形,最适合做大件家具,被他用来做书桌和各种柜子……现在,一块木料掂在手里,顺茬还是戗茬,是向阳生长的还是背阴生长的,好不好打磨,他一摸便知。
  
  因为着迷于做木工活儿,陈志远的展览公司开了一年多,到2013年就办不下去了;2014年,他又开了一家西餐厅,可是给自己的西餐厅设计制作了“八卦桌”之后没几个月,他又无心经营,上个月将餐厅转手他人;现在,他在自己的工作室“物游工坊”旁开了一家设计品小超市“信手”,表达自己相信手工的信念。
  
  在他的坚持和感召下,几个月前,工作室陆续来了几位同道中人。学中文的、学数学的、学中医的……都是大学毕业,各有所长,创造新作品不再是陈志远一个人冥思苦想,他有种预感,大家在如此宽阔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将要创作出的作品,会带给手作更多惊喜。
  
  观点
  
  表达自我是爱上手作的原动力
  
  北京手工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鼎奇
  
  木工、皮具、布艺、陶艺、铁艺、纸艺……近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着迷于各种手工制作,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承载力的手作。对于手作的追求,更多源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和表达自我的需求。
  
  当今时代的文化特征便是追求个性化,越是知识层次高,尤其是知识结构多元的年轻人,越希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表达一种生活的态度。有些手工作品在别人眼里可能很粗糙,也不美,可创作者本人却将其视若珍宝,就是因为这些手工物件承载了他的个人情感和自我表达。
  
  也有人说,手作复兴,是因为都市生活节奏太快,人们想借此让自己慢下来。其实并非如此,年轻人平日里工作压力很大,更愿意把下班以后的时间用于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展现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能力,而手作给了他们这种感觉和认知。
  
  不难发现,沉迷于手作快感的年轻人并非单纯地拟古、仿古,在他们的手作中,作品的形制和设计都是原创的。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自己在数学、音乐、物理、化学,甚至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应用在创意和制作过程中,比如新材料的应用与结合、创新色彩组合和纹样纹饰等。这样建立在宽阔知识结构基础上的手作,也更能得到当代社会的认可。
  
  现代社会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手作却是在反其道行之。我以为,在某些领域,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阻碍了人们思维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如制作一把椅子,过去我们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创作,而随着分工的细化和技能证书的细分,一把椅子就被拆分了,需要木工师、木雕师、镶嵌师、玉雕师、贝雕师、漆艺师,每个工种的工人思维渐渐变为单点式,不完整。而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从设计、选材、制作到修饰全部独立完成,进而形成串接式思维。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颠覆你,与你无关。”手作的复兴并非是反工业化,没有谁要反对谁,只是人们自我完善、自我表达的需求使然。

上一篇:彭丽媛和印尼艺术家共同绘制巴迪布 --------下一篇:习近平出席中国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仪式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学术文章|访客留言|名家风采

版权所有copyright@ 北京手工艺术协会 2012-2026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2042226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鲜鱼口84—86号鸿庆楼2楼 联系方式:010-67342728;18501035841

邮箱:bcc619@sina.com 邮编:100051